-
附件查看:
2021年度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决算公示
-
点击查看
2022年度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单位预算公示
-
12月22日,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高甲戏《围头新娘》作为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会演剧目,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亮相,受到现场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考察期间,要求福建省“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艺术家们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精心创排《围头新娘》这一出选材独特、视角新颖的海峡两岸题材戏剧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演绎海峡两岸同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围头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泉州湾围头半岛,与金门隔海相望,因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而闻名于世。高甲戏《围头新娘》以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实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再到通婚、通水为背景,讲述当“万炮震金门”的硝烟远去后,激荡在围头的两岸婚恋热流,从“冤家变亲家”浪来潮去,两岸人民携手共建家园的传奇故事。
剧中以“送炮弹”“送姻缘”为中心事件,揭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海峡两岸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的历史转变,书写战争创伤后“围头新娘”走进“台湾新郎”心扉,“台湾新娘”也走进“围头新郎”家门等精彩纷呈的情节,勾勒出坚韧而勇敢,善良而宽容,率真意气、爱拼敢赢的群像品性。
围头村地理位置特殊,见证了两岸历史风云变幻。围头人跟金门乃至台湾的关系,就是两岸之间的晴雨表。从炮战前线、海防前线到改革开放前沿、“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交流前锋,围头让世界记住了她的名字,也聚集了世界不少目光,包括作家、文艺家。高甲戏《围头新娘》虽然是写海峡两岸的真人真事,却不为真人真事所局限。它敢于突破生活原型,进行大胆、合理、巧妙地虚构和加工。全剧结构紧紧围绕“血脉深情能冲破所有的阻隔,让战争远去,让世界永远和平!”“我的亲人盼你回家”这一思想主题展开。在场次安排上,主次分明,有戏则长,无戏则短。重点场次“送炮弹”“送姻缘”是主干,主要人物在这些重场戏里充分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民族大义:手足之情超越了政治歧见,两岸一家发自于内心的善意,早已填平了心灵情感上的“弹坑”。
作为戏剧“头”“身”“尾”结构的整体,高甲戏《围头新娘》亦符合于戏曲美学的“匀称”要求。其结尾部分挺拔有力,处理得当,不失为“豹尾”。该剧除去艺术安排之外,最主要的一点,还在于情节的选择,都是沿着剧情发展的主线进行。当改革开放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围头与金门人民会同两岸有关部门和单位,历经几十余载,克服种种困难,为民生需求、建设发展解燃眉之急、免后顾之忧,使“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愿景成为现实。
高甲戏《围头新娘》扎根于闽南侨乡泉州沃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注重立足本剧种特点,注意营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色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手法表现新的生活。该剧在广泛吸收、借鉴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特别加强了对剧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使之更为突出、鲜明,具有典型性。成功塑造了飞燕、乌英、周永平、唐越、洪卫国等神采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乌英在炮火中放风筝,呼唤亲人回家,以及苦等隔绝几十年的洪水智,却只等到四十五把发簪,戏剧情节酣畅淋漓,催人泪下。飞燕“以情促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闯出一条路,接通两岸缘”。村书记周永平爱拼敢赢,保护好炮战遗址,让残楼断壁变成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利用围头临海天然条件,做起围头海产养殖市场等精彩场面和传奇故事,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极具鲜明的形象性、动作性、抒情性与戏剧性。
《围头新娘》以高规格的舞台创作排演讴歌人民、致敬艺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高甲戏为福建省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是闽南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国有地市级艺术院团,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海外侨胞、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展现家乡戏曲艺术魅力,寓美于乐,传递乡音乡情的温暖与温馨。
-
主办
福建省人民政府
承办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广播电视局
省文联
省广播影视集团
福州市人民政府
演出时间:
12月22日 19:30
演出地点:
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
剧情简介:
围头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泉州湾围头半岛,与金门隔海相望,因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而闻名于世。特殊的地理位置,见证了两岸历史风云变幻。如今“八二三”炮战的连绵炮火早已是融入历史的黑白影像。围头人跟金门乃至台湾的关系,就是两岸之间的晴雨表。从炮战前线、海防前线到改革开放前沿、“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交流前锋,围头让世界记住了她的名字,也让世界的不少目光,包括作家、文艺家的目光,往这里聚焦。
高甲戏《围头新娘》以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实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再到海峡两岸跨海通婚为背景,描述了两家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串起一个两岸人民“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携手共建家园的“闽台缘”传奇故事,勾勒出坚韧而勇敢,善良而宽容,率真意气、爱拼敢赢的群像品性。
-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12月4日讯(泉州晚报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周健行 文/图)“喷火绝活”“云里翻”“精彩对打”……许多难得一见的打城戏舞台动作轮番上演。今晚,打城戏传统经典剧目《真假美猴王》在泉州高甲剧院参加泉州市第34届戏剧会演,精彩演出赢得现场观众的好评,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
打城戏传统经典剧目《真假美猴王》为该剧种观众最为喜爱的剧目之一,也是被誉为“闽南猴王”打城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曾火成的代表剧目,其所饰演的孙悟空具有南派猴“脱形取神”:神、精、灵、巧、俏的特点。此次《真假美猴王》复排,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原天津京剧院“猴王”张正春来泉授艺,张正春为“南派猴”的代表性人物,表演艺术高超。此次参加演出的均为“90后”和“00后”青年演员,主要由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和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承担。
该剧讲述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在飞云岗遇劫,六耳猕猴化作悟空模样,以假乱真,滥开杀戒。唐僧怒将悟空赶回花果山,六耳猕猴又计夺唐僧关文,欲往西天取经,名扬四海。悟空受冤后,几经周折,双猴相斗,真假难分。后在西天如来的法力面前,贪婪骄横的六耳猕猴,终于原形毕露,唐僧师徒同心直奔西方。
“今年是曾火成诞辰100周年,复排演出《真假美猴王》向广大戏剧前辈们致敬,这不仅让原本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打城戏经典剧目得以‘抢救、保护、传承’下来,并在排演创作中锻炼、推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使打城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其特质和内涵,增强了其影响力。”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负责人周杰俊说,该剧着重扑腾翻跌及武打杂技,“把子”“档子”“舞耍”“出手”戏曲武打丰富而广博,极具打城戏表演风格,进一步强化了泉州戏剧的“武戏”,看点十足。
打城戏是我国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由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的地方戏剧种,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我国濒危剧种。近年来,泉州市不断加大力度抢救这一濒危剧种,培养表演人才,成立打城戏传承中心,整理复排传统剧目,备受瞩目。打城戏首次参加泉州市戏剧会演,是我市近年来保护抢救濒危剧种,使珍稀而独有的艺术特质能够代代相承的重要成果。
编辑:陈雅娟审核:江晓媛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高甲戏《围头新娘》首演,乡音情系两岸
11月25至26日,由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现代高甲戏《围头新娘》,作为泉州市第34届戏剧会演首演剧目,在泉州影剧院演出并获得圆满成功。该剧以海峡两岸为题材,以“两岸一家亲”为思想立意,入选 2021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一般项目)、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高甲戏,是福建闽南地区的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厦门、三明等地区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诸国华人聚居地,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以南音及其他闽南地区的俚曲、小调、吹奏乐为基础形成音乐声腔,以闽南语泉腔为主要念白语言,具有生动鲜活的闽南文化特色。而《围头新娘》更是将闽南戏曲的风格倾注到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的表达之中,实现了剧种特色、地域文化和两岸历史三者的统一。该剧以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后期,围头少女洪飞燕和台湾青年唐越之间的爱情,呼唤起围头和台湾人民共同筑就美好生活,美好家园为情节,体现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感和对和平、携手、共进的向往。
该剧在继承传统高甲戏轻快、鲜活,并且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的唱腔和身段表演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舞台美术、灯光、音乐编曲处理,并融合闽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和舞美元素,展现出“海峡第一村”——围头村民们兢兢业业发展故乡的勤劳,体现出两岸彼此连心的情感。让这出高甲戏剧目既能拥有独特的剧中魅力和闽南文化的特点,又能契合当下,反映时代,体现两岸同胞盼统一的情怀。
《围头新娘》汇聚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娟娟携爱徒、国家二级演员陈情瑜,以及郑添龙、叶建国、黄光荣等一大批高甲戏实力演员,彰显出“闽南戏窝子”优秀的文化风韵。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团长兼书记周杰俊在接受文旅中国专访时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不仅对该剧在制作技术、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的打磨提供了巨大帮助,更是对该剧集剧中风格、地域文化、两岸历史三者定位的认可和艺术创作上的鼓励。
该剧2020年申报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入选的15部剧目是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的项目中激烈选拔出来的,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定基业、创造辉煌开创未来的百年奋斗历程。
为生动讲好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奋斗故事,用心用情用功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国家艺术基金携手文旅中国开展“辉煌百年 壮丽史诗”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作品系列报道,对每个有格局有分量的精品力作进行统一宣传,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献礼。
(剧照由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提供,摄影:陈颖聪)
拍摄:陈晨、张瑞杰
剪辑:张瑞杰、吴欣宇(实习生)
文字:李达司(实习生)
制图:赵宗娜
统筹:邱慧、田园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