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附件查看:
2023年度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单位预算
-
附件查看:
2021年度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决算公示
-
点击查看
2022年度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单位预算公示
-
12月22日,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高甲戏《围头新娘》作为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会演剧目,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亮相,受到现场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考察期间,要求福建省“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艺术家们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精心创排《围头新娘》这一出选材独特、视角新颖的海峡两岸题材戏剧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演绎海峡两岸同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围头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泉州湾围头半岛,与金门隔海相望,因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而闻名于世。高甲戏《围头新娘》以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实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再到通婚、通水为背景,讲述当“万炮震金门”的硝烟远去后,激荡在围头的两岸婚恋热流,从“冤家变亲家”浪来潮去,两岸人民携手共建家园的传奇故事。
剧中以“送炮弹”“送姻缘”为中心事件,揭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海峡两岸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的历史转变,书写战争创伤后“围头新娘”走进“台湾新郎”心扉,“台湾新娘”也走进“围头新郎”家门等精彩纷呈的情节,勾勒出坚韧而勇敢,善良而宽容,率真意气、爱拼敢赢的群像品性。
围头村地理位置特殊,见证了两岸历史风云变幻。围头人跟金门乃至台湾的关系,就是两岸之间的晴雨表。从炮战前线、海防前线到改革开放前沿、“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交流前锋,围头让世界记住了她的名字,也聚集了世界不少目光,包括作家、文艺家。高甲戏《围头新娘》虽然是写海峡两岸的真人真事,却不为真人真事所局限。它敢于突破生活原型,进行大胆、合理、巧妙地虚构和加工。全剧结构紧紧围绕“血脉深情能冲破所有的阻隔,让战争远去,让世界永远和平!”“我的亲人盼你回家”这一思想主题展开。在场次安排上,主次分明,有戏则长,无戏则短。重点场次“送炮弹”“送姻缘”是主干,主要人物在这些重场戏里充分展示了普通百姓的民族大义:手足之情超越了政治歧见,两岸一家发自于内心的善意,早已填平了心灵情感上的“弹坑”。
作为戏剧“头”“身”“尾”结构的整体,高甲戏《围头新娘》亦符合于戏曲美学的“匀称”要求。其结尾部分挺拔有力,处理得当,不失为“豹尾”。该剧除去艺术安排之外,最主要的一点,还在于情节的选择,都是沿着剧情发展的主线进行。当改革开放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围头与金门人民会同两岸有关部门和单位,历经几十余载,克服种种困难,为民生需求、建设发展解燃眉之急、免后顾之忧,使“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愿景成为现实。
高甲戏《围头新娘》扎根于闽南侨乡泉州沃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注重立足本剧种特点,注意营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色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手法表现新的生活。该剧在广泛吸收、借鉴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特别加强了对剧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使之更为突出、鲜明,具有典型性。成功塑造了飞燕、乌英、周永平、唐越、洪卫国等神采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乌英在炮火中放风筝,呼唤亲人回家,以及苦等隔绝几十年的洪水智,却只等到四十五把发簪,戏剧情节酣畅淋漓,催人泪下。飞燕“以情促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闯出一条路,接通两岸缘”。村书记周永平爱拼敢赢,保护好炮战遗址,让残楼断壁变成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利用围头临海天然条件,做起围头海产养殖市场等精彩场面和传奇故事,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极具鲜明的形象性、动作性、抒情性与戏剧性。
《围头新娘》以高规格的舞台创作排演讴歌人民、致敬艺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高甲戏为福建省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是闽南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国有地市级艺术院团,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海外侨胞、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展现家乡戏曲艺术魅力,寓美于乐,传递乡音乡情的温暖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