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戏 剧种简介
打城戏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早期分为和尚戏与师公(道士)戏两种戏班。在从仪式逐步向剧种演变的过程中,打城戏不断吸收各种元素,活跃于闽南民间的各种信仰仪式当中,是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晶。其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跌打、杂耍表演侧重南少林拳技及法事杂技,音乐曲调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提线木偶戏的傀儡调音乐曲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剧种特色。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变化,打城戏一直处于濒危的状态,系濒危剧种。2008年,泉州市打城戏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戏剧的遗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个剧种所透视的既是中国民间宗教的特殊风貌,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化形态。
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简介
2008年,打城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2009年3月19日,泉州市政府第44次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原则同意市文化局提出的抢救扶持打城戏剧种的意见,同意成立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2010年5月11日,中共泉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立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的批复》(泉委编〔2010〕18号),同意在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对外加挂“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泉州打城戏传习所成立后,积极开展抢救、传承、研究和展示的实践探索,在人才培养、剧目整理创作和艺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12年9月,由泉州市财政拨出专款,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委托泉州艺术学校招收打城戏班学生30余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下,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挖掘、整理创作打城戏《速报审》、《四海贺寿》、《代母绕枷》等经典传统折子戏,并参加《刺桐情韵》泉州“非遗”专场演出(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专场演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专场演出、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动,向前来的各国嘉宾以及国际专家展示打城戏“吃纸吐火”、“掷铙钹”等打城戏特有表演技艺,充分展示了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的工作成果。